陳秀芬 演講
李景新 整理
社 交 問 題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種精神疾病,叫做「社交焦慮症」?台北市立療養院林世光醫師表示,台灣地區民眾罹患此症者,每十人中有一人,而且有九成以上是在二十歲前發病。其症狀包括害怕參加公共場所聚會,成為別人品頭論足的對象;害怕上台演講或表演;害怕會見陌生人或權威人士;害怕接待客人;害怕到餐館用餐等等,這些都會造成緊張、甚至逃避的行為。看到醫師所描述的症狀,我們當中有些人,覺得自己也有這些狀況,但不認為那是病。精神科醫師警告我們,社交焦慮症對學業、工作與人際關係會造成妨礙,而且有二成的人,會因此出現藥物濫用、酒精成癮、憂鬱症狀、或其他畏懼症等,其自殺的危險性也比一般人高出五倍之多。所以我們實在不能小看這種「社交焦慮症」,因為許多患者不知自己有病,未尋求治療,是相當危險的。
趁孩子在二歲半或三歲以上,開始有社交生活敏感期,我們就必須教導孩子與人相處之道。這個時候的孩子,不再只是自己一個人玩,他也想要跟別人一起玩,他最常說的話就是:「請你跟我玩,好不好?」因此,在此時期多帶孩子外出活動,或與朋友互訪,滿足孩子社交生活的需要,是非常重要的功課。很多媽媽跟我反應,孩子平時一個人在家都好好的,一出門就發現問題,例如:自私、獨佔、嫉妒、言語衝突、肢體衝突、孤獨、沒有朋友等,都陸續浮上檯面。這是因為在自己的家中,大人都會讓小孩,所以不會出現上述的問題。出了門與其他小朋友相處,彼此之間互不相讓,我們才發現孩子真的有很多功課需要學習。
社 交 禮 儀 規 範
做父母的總是希望培養出開朗、樂觀、大方、應對進退有禮貌的孩子,所以在社交生活上對孩子有許多基本教導,例如最常見的就是接待客人、或去親戚朋友家作客時,要注意身為主人或客人的基本禮貌。其次是到外面餐館用餐時,要注意的事項。我們家的孩子到外面用餐,曾經過三個不同的階段:第一階段去速食店,讓孩子不用等太久,就可以吃到東西,而且吃完還可以在遊樂場玩一下;第二階段去中國餐廳,點菜、用餐比速食店稍微久一點,而且要求孩子安穩坐在椅子上,不要到處亂跑,以免撞到送餐的服務人員;第三階段去西式餐廳,要求孩子安靜端坐,小聲講話,注意西餐禮節。他們經過這三個階段訓練下來,真的變成小紳士、小淑女,令人刮目相看。
其他的公共場所,例如音樂廳、美術館、圖書館、遊樂場、公園、學校等,都有不同的禮節規範,需要讓孩子從小學習。我們當全職媽媽最大的好處,就是孩子經常在我們身邊,我們可以隨時進行機會教育。很多細節就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陸續灌輸給孩子,例如雨天打傘,我們要教導孩子打開傘前,先注意傘上的雨水會不會噴到周圍的人;如果傘是乾的,也要注意打開前與其他人保持適當距離,以免打到別人;拿雨傘時,傘尖不可以對準別人;收起傘後,注意水滴不要滴到別人身上,也不要把濕的傘碰到別人的衣服上。又例如坐電梯時,要讓裡面的人先出來,再進去電梯;要禮讓老弱婦孺;在電梯裡要輕聲說話;每個人盡量面向電梯門,以免臉對著臉造成尷尬。這些都是細節,若我們從孩子小的時候就教導他們,他們就會注意到這些小地方,也就會成為有禮貌的孩子了。
有個好朋友告訴我,這些禮儀她不太懂,媽媽也未曾教過她,所以她常在人際關係上碰得滿頭包。我建議她到書店去找有關禮節方面的書籍來閱讀。2003年國語日報社出版了一本「生活大不同」,教導小朋友應注意的生活禮節規範,知道什麼事該做,什麼事不該做。我們大人先看過,學習社交生活禮儀,再去教孩子,所謂「教學相長」,正是這個道理。
趨 避 性 與 適 應 度
孩子先天的個性是屬於內向或外向,對社交生活影響很大。我們分析孩子的九大先天氣質裏,有兩項氣質與社交生活息息相關。第一個氣質就是「趨避性」,也就是第一次接觸人事物的態度表現。「趨」表示樂於接受、外向個性;「避」表示退縮封閉、內向個性。趨或避的態度會影響孩子在接受新事物時的意願,也間接影響孩子的學業、生活、人際互動和親子關係。
以媽媽們的聊天為例,就很容易了解趨性與避性孩子的不同反應。在這個聚會中,大家談到孩子們吃副食品的狀況,有一個媽媽說:「我那個兒子真是可惡,我按著食譜辛辛苦苦為他做的點心,他居然吃都不吃一口,勉強他吃,他竟然吐給我看。」第二個媽媽說:「你兒子還算好,我女兒才奇怪,每次給她吃新的食物,她就是含在嘴巴裏,死都不肯吞下去,真拿她沒辦法。」第三個媽媽說:「我兒子很像一隻豬,什麼新鮮的東西都吃得津津有味,我擔心他會過胖呢!」從上面的談話中,我們可以發現,孩子對副食品的反應差異很大,其實這跟環境沒太大關係,而是跟先天的氣質有關。「趨性」大的孩子讓人容易親近與喜愛;但「避性」大的孩子則凡事退縮、抗拒,讓人很難親近,甚至常常造成緊繃的人際關係。
「避性」大的孩子,還分成兩種類型:一種是「難養型」或稱「磨娘精型」,他的適應度差、堅持度高,對於新事物又很排斥,常讓人覺得他是太有個性又固執的孩子;另一種是「慢吞吞型」,他的適應度差、堅持度低、反應強度也低,不喜歡新事物也不敢表達,總是沈默又畏縮的樣子,常讓人覺得他處處與人格格不入。
第二種氣質與社交生活相關的就是「適應度」,指適應新的人、事、物的難易度和時間的長短。適應度高的孩子,容易適應新環境,所以花在適應上的時間比較短,日常生活中常表現愉悅的態度,親子互動也偏向正向而親密的關係;適應度低的孩子,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適應新環境,常有退縮、焦慮、沮喪等情緒反應,親子互動也偏向負向而緊張的關係。正因為父母常對適應度低的孩子感到憂慮及困擾,有時也因缺乏耐心而責罵孩子,造成本來適應度低的孩子,更加適應不良了。
綜合上述兩種氣質的分析,「趨性大」而且「適應度高」的孩子,社會生活適應良好,比較受人歡迎。就像我的女兒,她的個性開朗、大方、喜歡表演,她的資質也很優秀,經常是班上的第一名,不然就是班長或模範生,小學四年級寒假,還曾到北京去擔任和平小天使,參加國宴並與受邀的貴賓侃侃而談,是很多父母理想中開朗大方的孩子。對於這種孩子,我們要注意的是提醒孩子節制,讓別人也有表現的機會,多欣賞別人的優點。有一次我的女兒問我:「媽媽,我很棒,對不對?」我告訴她:「媽媽覺得你很棒,不過我們在家講講就算了,出去時可不要常常說自己很棒喔!因為別人會以為你很驕傲,不喜歡跟你在一起。」其次,外向、愛講話的孩子,在很多場合,常要搶著講,不懂得禮貌,或尊重別人也有說話的權利,所以要教導他禮貌,這方面是大家比較容易明白的,我就不必多說。
幫 助 社 交 生 活 適 應 困 難 的 孩 子
「避性大」又「適應度低」的孩子,在社交生活上適應困難,父母應該怎樣幫助孩子呢?簡單的說,有四點方向:了解、接納、等待、協助。
第一是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,很多時候親子之間的對立,都是因為不了解而引起的。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本來就不一樣,而且與父母也很有關係。如果你有一個內向的孩子,通常父或母一方也有這種傾向,怪不得別人。不要以為孩子的行為表現,是要故意與我們作對,而造成親子關係的破裂。
第二是接納孩子的現狀,做父母的想要扭轉孩子的氣質,其實很不容易,可能造成孩子更多負面的情緒反應,還可能導致生理的狀況,例如:拉肚子、尿床、頭痛、肚子痛、磨牙、頻尿等。其實這種孩子也有他的優點,他做事謹慎、愛惜生命、不亂來、不隨便冒險。所以做父母的不要與別人比較,否則就會處於無法接納孩子的狀況,也就無法幫助他成長了。我的兒子(老二)跟女兒完全不一樣,他非常的內向,避性很高,適應度很差,甚至有自閉的傾向。對這樣的孩子而言,每天的生活都是壓力,他在人際應對上有困難,有時甚至在他爸爸面前,都不太敢說話,只有面對我和他姊姊的時候,才會比較自在,所以他真是屬於內向退縮的孩子。以上所說的生理症狀,他全部都有過,如果我不能夠接納他,強迫他要像姊姊一樣的話,只會增加我們之間緊張的關係,對於他的成長一點幫助也沒有。
第三是多給孩子時間去適應,耐心等待。適應度差的孩子需要比較長的時間,去融入新的人、事、物,他需要時間,我們就給他時間。我以兒子上主日學的經歷來舉例說明:兒子兩歲時跟我們一起搬回台灣,當我們送他去教會的主日學教室時,他可以與我們分開,進入他的教室,因為他從小就習慣在教會的嬰兒室了。但是他進入教室後,任何的活動都不參與,他不是看著天花板,就是看著地上;有時耍賴躺在地上,有時靠在老師或大姊姊旁邊,不玩遊戲也不與大家一起唱詩歌,好像很跩的樣子。其實這樣的狀況是很尷尬的,他去了等於沒去一樣,可是我一直沒有放棄,還是持續的送他去參加,忍耐等待開花結果。到了他五歲時,慢慢的有些遊戲他會參與了,唱詩歌時也會開口唱了,而且聲音還蠻大的(表示他以前的時間沒有浪費,他都有聽到)。那時我真覺得是很大的安慰,就好像看到一朵含苞很久的花,經過二、三年的時間,終於開花了。
其間,他的主日學老師並沒有強迫他,也沒有給他貼標籤,因為那位老師的孩子也有類似的情形,她知道這樣的孩子需要時間,強迫不來的。每次唱詩歌或玩遊戲時,老師還是會邀請我兒子一起參與,他若不願意,老師也不會勉強他。在這樣的環境裡,當他覺得舒服的時候,就會展現出來了。他五歲以後,就好像開竅了一般,進步得很快。在這過程裏,父母是很辛苦的,要很有耐性。我們從來沒有放棄他,因為我們有方法,只要我們給他時間,總有一天,他就會慢慢的開花了。
第四就是協助孩子逐步適應,一個階段、一個階段慢慢的去適應。蒙特梭利所有的工作裏,都是幫孩子分階段學習,在每個階段中讓孩子有成就感。像數學這麼困難的科目,她都將工作分得很精細,讓孩子每一步都走得很穩健,進而喜歡數學。所以在社交生活上也是一樣,我們要分階段帶孩子學習,讓他逐步適應。
舉我教兒子怎樣跟社區的警衛伯伯打招呼為例:兒子小學一年級時,每天早上我們都會經過社區的警衛亭,我曾經教導他如何打招呼,但他見到警衛伯伯時就是說不出話來,走過去之後才小聲地說。連續幾天都是這樣,於是我決定出門前,先在家裡幫兒子複習打招呼,而且當他見到警衛伯伯時,我們全都停下來,等他說出來再走。過了幾天,改成在警衛亭五公尺前,就提醒兒子準備一下,等警衛伯伯眼睛看到他,就開始說:「警衛伯伯好!」兒子經過這樣的分階段練習,跟人打招呼的狀況進步很多,愈來愈有模有樣。
對於內向退縮的孩子,用權威壓迫的方式,只會造成他生理上更多的緊張反應;反之,如果放任不管,孩子長大也不會自然變好。如果我們採取「逐步適應」的方式,讓孩子在安心的狀況下,對人事物建立熟悉感,就可以幫助孩子破除抗拒感,逐漸適應新環境。
我在兒子小的時候,經常刻意安排各種活動,讓他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,維持身邊不斷地有小朋友。例如從兒子二歲起,我就固定為他辦生日宴會,邀請一大堆朋友來玩。雖然兒子還是自己玩自己的,可是對身邊這麼多人也沒有排斥。其次,我們也常常辦聖誕晚會、復活節撿蛋活動,或是去相熟的朋友家玩,讓他的身邊充滿社交機會。再加上固定參加教會的主日學,慢慢的他就在生活中,藉著接觸不同的人,學習如何應對。
說到這裡,我要談一談父母的個性,當孩子有這種內向的個性時,通常父母之一也是如此。我的兒子很像我,因為我也是「避性」大、適應度低的人,小時候常常躲在媽媽的裙子後面,不敢跟人打招呼,到現在我還記得那種困窘的情形。如今我雖然已經長大了,還是不敢一個人去餐館吃飯,總要拉著別人陪我。但是「為母則強」,我看到兒子有這種狀況,知道他需要幫助,所以總是先克服自己個性上的軟弱,為他安排社交生活,這對我來講,也是一種突破。
在幫助孩子逐步適應方面,我們可以多做事前的準備,例如第一次入學前,先到學校四處看看,認識老師與園長,知道廁所在哪裡,等到正式上學時,就不會因為陌生而害怕了。事前多做準備,事後再給孩子第二次機會,對於大多數緊張害羞的孩子,都會有正面的結果出現。例如跟人打招呼時,他第一次不肯,也許先讓他玩一玩,彼此熟悉一下,再給他第二次機會去打招呼,也許他就願意了。所以我們不要輕易放棄,不要找藉口說:「他害羞啦!就是不肯打招呼。」千萬不要這樣想,要盡力給孩子第二次機會。
我兒子四歲半的時候,參加新年家族的聚餐,當時約有四、五十人,聚餐的形式是自助餐。用餐快結束的時候,他盛了一碗紅豆湯,六姑婆過來逗問他:「紅豆湯甜不甜啊?」他緊張得要命,不知如何回答,就停在那裡不敢繼續吃,低著頭,看也不敢看六姑婆。我在旁覺得既好氣又好笑,但我沒有勉強他回答。六姑婆走開後,我看他拿起湯匙繼續吃了,就問他:「紅豆湯甜不甜啊?」他說:「甜啊!」我進一步提醒他:「剛剛六姑婆問你話,她想要知道紅豆湯甜不甜?你要不要去跟六姑婆說呢?」他想了一想,深深的吸了一口氣,走到六姑婆的旁邊說:「甜啊!」這已經是兩、三分鐘後的事了。還好六姑婆的反應很快,想到之前她曾問了這個問題,而孩子現在來回答了,於是她笑著說:「甜啊!很好,很好。」
有一次家裡沒人,我帶著兒子去美容院洗頭髮,那時他五歲。他自己準備了一些玩具在身邊,剛進入美容院,美髮師就發現:「你的兒子很害羞喔!」我回答說:「是啊!他很害羞。」在我洗頭髮的過程裏,有位老奶奶進來,坐在旁邊等,她看見我兒子,就逗著他講話。結果,他竟然跟老奶奶有搭有唱、有來有往的講得蠻順暢的。我的美髮師說:「咦!你兒子不怕生耶!」我就說:「對啊,我常覺得奇怪,他怎麼會害羞卻不怕生呢?這兩種因素怎會同時存在呢?」結果美髮師告訴我說:「這沒什麼好奇怪的,我也是這樣的呀!我的個性內向、害羞,可是小時候,父親開著小發財車沿路賣東西,我就隨著父親,見識到各式各樣的人,也就學會了如何應答,所以我不怕生,但我的個性還是很害羞的。」聽了美髮師的一席話,我仔細思考分析,原來「害羞」是先天的氣質,「不怕生」是後天培養出來的。所以不論孩子的先天氣質是什麼,我們在後天的環境裡,可以培養他適應社交生活,做個有禮貌又大方的好孩子。
情 緒 管 理
接下來談到情緒管理部分,也就是所謂的EQ(情緒商數)。現代社會很重視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,這是好現象,因為以前的社會,比較重視IQ(智力商數),然而在人際關係與實際生活裡,情緒管理才是比較重要的部分。
想知道自己的EQ究竟高還是低嗎?台北諮商中心「張老師」,根據鍾思嘉教授的問卷測驗,設計了以下的「EQ測溫表」,下列各題請以分數1-5為等級,依直覺寫出發生頻率:(1)很少或幾乎不;(2)少;(3)有時候;(4)普遍;(5)常常或幾乎是。
1. 我能很快地覺察到自己正在生氣。
2. 我知道自己生氣時的表情和行為。
3. 我能清楚區辨自己高興情緒的不同程度。
4. 我能分辨難過和生氣這兩種情緒的不同。
5. 我能清楚說出自己的煩惱和情緒。
6. 我願意對別人表達自己的心情。
7. 我能以適當的表情或情緒來表達自己喜怒哀樂的情緒。
8. 我能夠運用各種方式有效處理自己的情緒。
9. 如果辦公室的同事一起去玩卻沒有邀請我,我覺得這一定是因為他們不喜歡我。
10. 在生活中別人忽略我,是因為我不夠好。
11. 我覺得自己的某些行為是過去經驗所造成的,所以無法改變。
12. 我會做些事情來獎勵自己的表現。
13. 我能從別人的肢體動作中了解他的情緒。
14. 我能從別人的表情了解他的情緒。
15. 我能從別人的話中知道他的情緒狀態。
16. 我能了解別人話中背後所隱含的想法與感受。
17. 當別人說他的煩惱時,我能有「感同身受」的體會。
18. 我能把別人話中的想法和感受,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。
19. 當別人的想法和我自己不同時,我能夠接納他的觀點
20. 我能設身處地從別人的角度來設想事情。
計分方法:9、10、11三題為相反題,即1代表常常,5代表很少。其他各題的總分加上9-11題的分數,即為你的EQ現況。
45分以下者:請加油,你很可能是塔裡的公主或王子,多出來走走吧!多了解別人的感受和想法,會讓你自己和周圍的人更快樂喲!
45-65分者:了解自己又能察言觀色是你的優點,不過,有時還顯得有些怕怕的,你可以常常拍拍自己的胸脯說:「我可以」、「我很好」,這樣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。
66-85分者:恭喜你,你是個懂得疼惜自己又能關懷別人、人見人愛的美女、帥哥。
85分以上:太優秀了,Super!和你在一起,快樂的不得了。 〈引用聯合報副刊〉
* * * *
這份問卷的優點是,它把EQ的定義,在題目裡表達得清清楚楚,看到題目就知道EQ代表什麼意思。不過9、10、11題很特別,是屬於反向題,「如果辦公室的同事一起去玩卻沒有邀請我,我覺得這一定是因為他們不喜歡我。」「在生活中別人忽略我,是因為我不夠好。」「我覺得自己的某些行為是過去經驗所造成的,所以無法改變。」你的回答若是肯定的,就表示你是一個比較不能肯定自我的人,缺乏自信心。
在成長過程裏,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沒辦法肯定自我呢?大致上有三種原因:第一是父母常常吵架的情況,孩子誤以為是他的錯造成父母吵架。有的父母吵完架找孩子出氣;有的父母藉口照顧孩子,彼此溝通不良。所以單純的孩子,把父母吵架的原因攬在自己身上,認為是自己的錯造成的;第二是常常被毆打、被拒絕、被責罵的孩子。處於這種狀況的孩子,會認為自己很壞,沒辦法肯定自我。毆打是屬於外在的行為,很容易看出來;然而心理上的拒絕跟打是一樣的痛。什麼是心理上的拒絕呢?例如對孩子說:「都是因為你啦,要不是有了你,我早已…,都是被你絆住了,為什麼要有你?你去死了算了!你在這裡幹什麼?」這種心理上的拒絕讓孩子覺得被排斥,他以為自己真是壞,為什麼要有我呢?都是我害爸爸媽媽這樣子的;第三種是缺乏關愛的孩子。現在很多小家庭是雙薪家庭,父母都忙於工作,孩子交給保母或安親班帶,很晚才回家。親子碰到面時,已經要睡覺了,家裡像是一座旅館似的,這種孩子就會缺乏關愛。另一種缺乏關愛是屬於教養的問題,我們上一代的教育方式,多屬於批評的方式,看到孩子做不好的地方,就會用罵的,但是做得好的地方,反而不太提。這種情況下的孩子,會感到自卑,覺得自己不夠好,無法肯定自我。
我是屬於缺乏關愛型的,從小我就很自卑,爸媽很少稱讚我,如果我拿了獎狀或參加比賽得到好成績回來,媽媽也沒有一句稱讚的話。媽媽開口都是屬於批評性的話語,所以我從小就一直很自卑,到了中學還是這樣。其實我長得也不難看,但就是很自卑。記得在我生命中有一次比較嚴重的狀況,是在大學聯考放榜時,我考上台大社會系,當我很高興的回家告訴媽媽這個消息時,我的母親卻回答:「念這個系有什麼用,將來還不是找不到工作?」當場一盆冷水潑下來,要是你是那個高三的孩子,你會覺得如何?沮喪?傷心?習慣了?生氣?我不知你們會怎麼想,但是當時我跑回房間大哭一場,本應是快樂的一天,沒想到媽媽的反應竟是如此。
不過至少我現在是個心理健康的人了,如何走過來的呢?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,有很多的師長、朋友給我回饋,我愈來愈看到自己正面的地方,也愈來愈肯定自己,更重要的是我成為基督徒了。基督徒最寶貴的地方就是「神愛你」,不是因為你可愛,祂才愛你;即便你是個缺手、缺腳或是生活很混亂的人,祂還是愛你,祂期待你接受祂這樣的愛,能活得愈來愈好,明白自己人生的方向。所以有神的愛永遠伴著我,我就不再是一個自卑的人了,我不會看不起自己,反而懂得肯定自己,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、是最特別的,因為神愛我。
回過頭來看這三種不能肯定自我的人,我們做父母的必須常常提醒自己,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,夫妻有事要溝通的話,到房裏去,不要因為大人的情緒因素而影響到孩子;其次,要用管教代替責打,要讓孩子知道我們的管教是基於愛;最後,要記得常常鼓勵孩子,用言語及行為讓孩子知道我們愛他。如果我們自己缺乏關愛的話,要先認真面對這個問題,解決自己的心理障礙,從上帝那裡支取力量,用神的愛來愛孩子。
情 緒 管 理 五 大 原 則
在情緒管理上由淺至深,包含五大原則:第一是區分情緒的類別;第二是辨別情緒的強度,因為情緒包含強弱不同的程度;第三是表達自己的情緒,不論是負面的(例如:「我很生氣!」)或是正面的(例如向爸媽撒嬌時說:「我好高興。」都要鼓勵孩子適當表達出來;第四是辨認別人的情緒,一般在情緒管理方面有問題的孩子,通常都不理別人的感受,所以特別要去學習辨認,例如:你搶了別人的玩具,你想別人心裡會有什麼感受?第五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緒,這是情緒管理方面最終極的目標,也是最困難的一點,連我們做媽媽的,也不容易做到。聖經上說:「立志行善由得我,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。」我們都很想當一個溫柔的好媽媽,但是脾氣一來,我們就沒有辦法控制自己,這也是我們最需要主耶穌的時候,我們可以禱告,求上帝來幫助我們。
在此,我先舉一個良好的情緒管理為例:我的女兒四歲時回台灣,去醫院補打日本腦炎的預防針,因為美國並沒有這樣的預防針。那時她已經很懂事了,突然沒病沒痛的要打針,對她而言是蠻難接受的。我讓她手裡握著十塊錢硬幣,約定好打完針後,就可以坐電動搖搖車。護士叫我把她抱緊,怕她亂動,我照做了。可是針打下去,我女兒一動也不動,她有良好的心理建設,手上的十塊錢也幫助她忍耐。打完後,她揉了一下,就去坐電動車了。過了幾個月,在一次閒聊中,她突然提到打針這件事:「媽媽,我上次打針好痛唷!」我隨口反問她:「那你記得你有沒有哭呢?」她說:「我記得我的心好痛唷!但是我沒有哭,因為我怕吵到別人。」你聽這個孩子的說法,是不是一個良好的情緒管理範例?我們的目標,是了解自己的情緒感受,同時也控制自己的情緒,以適應社會生活。
接下來我們做一個練習,學習辨認情緒的類別和強度。教導孩子做好情緒管理之前,我們自己也要先練習。請看下表,右半邊是正面的情緒,左半邊是負面的情緒,上半段是強烈的情緒,下半段是微弱的情緒。因此組合而成四種不同的區域,包括:A正面強烈、B正面微弱、C負面強烈、D負面微弱。請花五分鐘,試著想想看,到底有哪些情緒是屬於A,例如高興是屬於A,就把它寫在A那一欄,寫的愈多,表示你對這欄的情緒反應愈了解。
C 負面強烈 | A 正面強烈
|
D 負面微弱 | B 正面微弱
|
請注意,情緒反應是屬於形容詞,不是動詞,因此「想哭」不是一種情緒反應,你究竟為什麼想哭呢?你是因為興奮的想哭?還是生氣的想哭?還是難過的想哭?興奮、生氣、難過都是情緒反應,想哭則是一種動作,不在我們的表列內,請辨別清楚。要審查你所寫的是不是符合情緒反應詞,可以用「我覺得…」(I feel…)來連連看,如果可以連得上,就是屬於情緒反應詞。
在此列舉一些情緒供大家參考:
C 負面強烈 生氣、憤怒、憤恨、痛恨、怨恨、惱怒、厭惡、討厭、厭煩、絕望、頹喪、沮喪、懊惱、懊悔、後悔、憂愁、憂鬱、憂傷、哀傷、哀痛、痛苦、孤苦、急躁、暴躁、恐慌、恐懼、恐怖、惶恐、害怕 |
A 正面強烈 高興、快樂、愉快、喜悅、興奮、得意、喜樂、驚喜、感動、雀躍、興高采烈、痛快、開心、驕傲 |
D 負面微弱 苦悶、煩悶、悶悶不樂、不耐煩、煩惱、煩躁、煩心、難過、傷心、茫然、孤獨、孤寂、孤單、寂寞、焦慮、焦急、不安、徬徨、憂慮、憂心、矛盾、委屈、乏味、無聊、遺憾、內疚、無奈、無助、失望、失落、無力感、感慨 |
B 正面微弱 幸運、甜蜜、滿足、滿意、欣慰、感動、舒暢、平安、平和、和平、安詳、安全、平靜、平淡、恬淡、恬靜、安靜、輕鬆、舒服、自在、幸福
|
留言列表